Last Updated:

一片餐巾纸的折射

FoYoo
FoYoo

母亲喜欢把餐巾纸撕开两半来用,说是节约,不浪费。耳闻目染多了,我也是这样的习惯。

二十年前和现在太太,当年的女友第一次在外面餐馆吃饭后。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,我得到她的反馈是:你为什么要撕开两半来用一片餐巾纸呢? 我的答复和母亲一样,不浪费啊。女友表示不解,直到今天太太也不会像我这样来使用。

多年后的今天我意识到了些什么,也不会刻意强迫自己一定要撕开餐巾纸来使用。偶尔需要的时候才会这样。

但为什么我有这样的变化呢?是不再节约了吗,还是开始浪费呢?

都不是。因为我发现,强迫自己一定要撕开餐巾纸来使用的背后,是自我催眠的一种说法:我要不浪费,我是一个节约的人。

真的是这样吗?从身边人对我的反馈来看,通常是说:我确实是一个节约的人,很少给自己买什么,生活欲望也不高。甚至有点过头了,不怎么顾及自己的穿着形象。

反馈这样说我是不怎么在意的。关键是,我发现不仅对自己如此”简朴“,对亲友也是”不喜欢他们多买多用”,常以要“节俭”来要求别人,会造成一些对立冲突。之后我自己观察了下社会和身边人的消费,发现亲友的消费都是大众或者很普通的。

我开始意识到是自己的“消费观”出了问题。

学了佛法后我更加认识到,所谓“不浪费”的行为背后至少有两种不同的发心:

  • 一种是“我不想浪费,因为我舍不得。哪怕一半餐巾纸也是如此,类似的生活中更有很多舍不得的东西。破损的鞋子,多年不穿的衣服,月薪数万元却对想吃一次快餐还要比较买便宜的,对自己喜欢的东西为了十几块钱反复比价,还劝说自己这是延迟满足的优点。生活总在做比较和计较,包括对家人。”
  • 另一种是”我不想浪费,因为我节约了就可以减少社会和他人的过度生产和消费。”

第一种明显是在串习自己的贪心,以我为中心;后一种是把我放在大众中,是以他人和社会为中心。

我观察了下,母亲还是以为自己这样是“节约”的美德,但她的衣服长长短短的有几十件放在衣橱里,而舍不得“捐献旧物”或者舍弃。

另外我还观察到,我姐姐的孩子也有这个小习惯。但是呢,他对自己和对亲朋都很“大方”。我以为他没有“舍不得”的障碍吧。

其实舍不得背后还有一种深刻的自我意识:就是自卑,和不配得感。而这个意识和“本自具足的觉性和圆满“是相悖的。

所以我要观察并认识到这个小习惯背后的自我认知的”缺陷“。